一份特別的牽掛,30年,我們一直未曾離開! |
||
![]() |
發起人:小園子 回復數:35 瀏覽數:327597 最后更新:2017-6-5 13:06:39 by 許多年以后 | 只看樓主 |
一份特別的牽掛,30年,我們一直未曾離開! 2016年7月23日,家發鎮迎來了一行特殊的朋友,他們從南京等地,冒著高溫,驅車幾小時,帶著“127” 老兵們對“故鄉”的款款深情, 來到了受災較為嚴重的花園村和濱玉村。 六月入梅以來,南陵普降暴雨,漳河全線超警戒水位,全縣告急。位于家發鎮花園村的花園圩,雖經全力搶救,但最終因人力不可抗拒,于7月4日凌晨漫破。圩內農田被毀,家園被淹,損失較大。南陵的雨情、災情牽動著全國各地 “127”人的心。 他們知曉第二故鄉正在遭受洪魔的摧殘,他們一顆牽掛的心焦灼不安,網絡上,微信中,老“127”人每天關注著“故鄉”的災情,洪水漸漸褪去,災后重建任務繁重,為了幫助“故鄉”的災民重建家園,老127人發起了倡議: 《倡議書》
微信群中一呼百應,自發組織捐款,他們都已退休,遍布全國各地,可是卻都只有一個目的:盡我的微博之力,幫助我的親人們。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的退休金、養老金,籌得善款68800元,(其中小字輩捐款13200元)。捐款的人中不僅有當時“127”部隊的軍人,有家屬,更有子孫三代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7歲,當他拿出自己的壓歲錢200塊錢的時候,把組織這次捐款的王志蓓等人感動的熱淚盈眶。 為了將這筆愛心捐款發放到每一戶真正困難的受災群眾手上,也讓所有“127”人放心,在家發鎮鎮政府的協助之下,親手將這筆善款交到了114戶受災群眾手里,平均一戶領取600元。他們大多是低保戶、五保戶,或是退伍軍人及軍屬。每戶受災家庭,憑自己的身份證和戶口本,現場登記,領取一份善款。 正在登記領取善款的受災群眾 每一份信封,都裝滿了“127”老兵們的愛和牽掛 張甦處長代表“127”老兵們做了簡短的發言,句句情深意切。 雖已脫下軍裝,雖已離開南陵30年,再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敬一個軍禮,我的心一直都在這片土地 將善款發放完給受災群眾后,一行人來到了曾經的127醫院,看望兩位曾經的戰友,也帶去了慰問金。 看著滄桑的院墻、粗壯的老樹還有陰冷的斷壁殘垣,他們內心無比激動,似乎回到當年,一起工作,一起生活,那段青春歲月歷歷在目。 當年宿舍樓前的桂花樹下合影的老兵們 張處長回憶起了當年在南陵的一個夏天,也是一樣的洪水打破了原本的安寧,由于127所在的馬山嘴地勢較高,情況還算樂觀,可是山坡下的農民們卻深受災害。127醫院積極救援,順利幫助老百姓渡過難關?上У氖,那年洪災,汽車連的一位連長為救群眾,光榮犧牲!深深的軍民魚水情! 附老兵們的慰問信: 慰問信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7醫院 2016年7月23日 確認捐款人員名單 蔣曉玲1000 劉魯光1000 余抗美1000 楊曉梅1000 胡曉燕1000 趙寒旭500 楊麗莉1000 張曉蓮 劉士森1000 吳云200 孟慶利1000 柳茂德,張萍200 趙新英1000 施琪1000 郭陽生1000 沈成華1000 沈向陽1000 于振國400 吳健200 沈宗云1000 齊金風500 項水生500 張志英1000 張甦,王志蓓2000 王孟娜1000 王亦根,趙乃全1000 唐曉玲200 田青200 田志堅500 張祖國500 吳錦旺500 李衛紅500 劉海玲500 焦憲云1000 陳翠萍(南陵朋友)100,何寶榮(南陵朋友)100,朱星新2000, 唐祖貴2000, 賀玲響200, 倪授云1000, 李小平500 于瑞華600 周雪根500 李振梅 李振敏400 蔣佩芳600 樊鋒1000 劉同勝500 高雪華200 王曉輝(王世澤兒子)500 邱平500 于曉玲1000 趙慧芳1000 胡雪嵐1000 鄭智欣(雪嵐外孫女)200 衛法泉600 茅佩華500 王海英300 何玲華200 上海片: 總計 15人 金額 6600元 劉玉英 丁正家1000 童靜芬 顧永楠600 蔡愛珍500 王開閔500 朱 浩1000 程梅英300 馬嘶300 李秀華500 張雯華500 丁莉莎300 張敏麗100 王志芳500 于靜500 董文玲 300 王魯平 張長清 1000 耿文勤,徐光明 1000 白秀伯,魏愛軍 600 張孟蘇 200 孫秀華 500 陳偉建 2000 賈喜平(69年退伍老兵)500 李京(分部戰友)500 郝武斌(955庫戰友)1000 劉亦志 500 周克勤(徐鳴夫,周雪芳之女)2000 王榮榮(王純炎之女)2000 蔣雷,蔣葒(蔣道玉,席德覺之子女)2000 張紅(張錫范之女)2000 王繼紅(王志昂之女)2000 楊立群(楊義情之女)1000 陸軍(陸永湘之子)1000 張帆(張甦,王志蓓之女)1000 還有200元不知道何人所捐,以陸平發來的為準 這是同行的俞阿姨的女兒發給老媽的一段話: 老媽和她的老伙伴們,有的早就脫下了軍裝,絕大對數也都退休告別了工作崗位,卻從未告別熱血和情懷。7月初聽說安徽老駐地遭遇水災,群里一聲吆喝,立刻八方響應,從發出倡議書,具體的行動方案,到昨天已經開著車冒著酷暑把籌集來的六萬多捐款直接送到了災民手里。這一群年齡60+的老同志們的情懷和執行力,真的有點驚呆! 經常聽老媽念叨127,那個只有20年院史,位于安徽省中部南陵偏僻縣郊的解放軍野戰醫院,我只有2歲以前極度模糊的印象,卻是老媽奉獻了14年青春的軍旅生涯第一站。早在80年代,醫院就撤消了,人員也分散了,都快過去30年了,南陵縣受災的消息還是能讓他們毫不猶豫地拿出退休工資來反哺老駐地,這種戰友之間,軍地之間的感情,強烈而純粹,小字輩們也很感動。退休了血還這么熱,老媽,你們棒棒噠! ps:"127"簡介: “127”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二七醫院,是南京軍區后勤部十四分部的下屬醫院。位于安徽省南陵縣城城西五里處的馬山咀;I建于1967年,于1969年6月26日正式建院,到1987年整編取消,1989年交與南陵縣地方政府。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史冊上經歷了18個春夏秋冬。 曾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二七醫院,是一所集內外兒婦各科齊全的綜合性醫院。全院涌有300多張床位。在當時皖南地區名氣響亮!它坐落在南陵縣馬山咀的荒山土崗上,幾公里之外就能看見127高高矗立的標志物--水塔! 在那個燃情歲月的年代,在那個火熱的軍營中,迎來送去一批批年輕的、血氣方剛的、滿懷壯志的俊男靚女。他們在那荒山土坡上揮灑熱血,奉獻青春!除了完成一名軍人、一名醫護工作者的應盡責任!還在那兒奮力構筑水泥馬路、鋪青石板、挖魚塘、種水稻、筑籃球場、挖防空洞、建奶牛場、養豬場、開墾荒山種植樹木…… 127人在那塊土地上,盡情地揮灑他們的鴻圖壯志,實現他們奮發圖強的偉大理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豐衣足食,使127醫院面貌換然一新。 127,她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她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一個團隊和精神的象征! 圖:田園 文:田園 孔玉珊(實習生) |
|
![]() ![]() ![]() |
|
永遠懷念著的第二故鄉,我的學生時代就在那里渡過。
![]() ![]() |
|
這是 曾經的一篇小文,略作修改 愛,是心底的一份牽掛 |
|
謝謝南陵在線的小編們,你們也辛苦了! |
|
還是曾經寫的一篇短文,文中說到: 我們走過了青春歲月,放下牽掛,脫下戎裝;仡^遙望,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許,我們的足跡無影無痕。 突然發現,我們并沒有放下牽掛,這次的捐款救助行動足以證明,南陵在我們心中,我們和南陵人民水乳交融;蛟S,在南陵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會留下127人的足跡! 致我們永恒的青春,永遠的夢想---- (一) 四十五年過去了。 歲月,轉動她不老的年輪,溫柔的,在少女美麗無暇的臉龐,劃上痕跡,告訴人們,她已走過四十五年時光。 太陽,燃燒他不息的火焰,溫和的,在少年年輕俊朗的額頭,烙上印記,告訴人們,他已走過四十五年時光。 四十五年過去了。 我們的青春,在梧桐樹下并肩走過。也曾打罵,也曾吵鬧,也曾煩惱,也曾沮喪。只是,我們從未放在心上。 我們的青春,在127醫院共同渡過。灑滿淚水,灑滿笑聲,灑滿傷痛,灑滿陽光。只是,美好的心靈總是蓬勃向上。 我們,從真誠的青春歲月中走出,懷揣美麗夢想,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 我們,從真愛的青春陽光中走出,奉獻美好年華,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二) 四十五年過去了。 也許,你依舊是鄉野的一朵小花,在遼闊蒼茫的大地上,笑飲甘露,沐浴陽光,仰望身旁的小樹茁壯成長: 也許,你亦如百花間的一滴露珠,在清冷幽靜的月光下,晶瑩剔透,靜謐孤涼,安然等待日出時的升騰時光; 四十五年過去了。 也許,你依舊是云中的一只白鴿,在深邃廣袤的藍天下,吹著鴿哨,快樂飛翔,毫不在意蝶的低舞鷹的高翔; 也許,你已長成山林中的一棵大樹,在崇山峻嶺的峭壁上,昂首挺胸,巍然屹立,盡享一覽眾小的堅韌輝煌。 但是,那又怎樣。你們依舊是纏繞我心中的一縷清絲,帶給我花的清香,露的清瑩,哨的清響,樹的清涼。 (三) 四十五年過去了。 我們走過了青春歲月,放下牽掛,脫下戎裝;仡^遙望,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許,我們的足跡無影無痕。 但是,我們的純真沒變,我們的友誼沒忘。 四十五年過去了。 我們走過了蹉跎歲月,放下工作,卸下擔當;仨魍,在歷史的畫卷中,也許,我們的筆跡無墨無行。 但是,我們的真誠沒變,我們的愛依舊在胸中激蕩。 四十五年的記憶悠然綿長,四十五年的情誼心中珍藏。醫院里,山坡上高聳無言的水塔,病房外曲折宛延的長廊;春日里爭相怒放的杜鵑,月夜下清冷幽靜的池塘;宿舍前密不透風的竹林,大路旁枝繁葉茂的梧桐……早已雋刻心中,凝聚成為永恒的青春,永遠的夢想。 四十五年過去了……
|
|
|
|
![]() |
|
|
|
|
|
南陵在我心中是美好的,那兒有小學,中學的同學和戰友。一二七是父輩們工作的醫院,我們小子輩在哪兒生活和成長。是有一年發洪水,還犧牲了一個當兵的。那時鋼鐵廠還未建,我還到山坡邊望下看流水,就是如今家發紀念碑附近。馬山咀往南陵方向的公路都看不見路面…… |
|
![]() |
|
小編推薦一下,頂入首頁 |
|
昨天在家里看電視劇“解密”,片中的部隊營房,一下子就讓我想起了,老“127醫院”的一草一木。小時候我們經常去那里看電影,操場上掛著大大的熒幕——白布黑邊的,我們跟著哥哥、姐姐們要走好幾里的路,去那里看露天電影。80年左右,我的表舅長了鼻息肉,手術還是在那里做的,“127醫院”的醫術很高,醫生、護士都很和藹。那時候總覺的那里的女兵都很漂亮,我長大了也要去當女軍醫。后來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班上有幾個同學是“127”的,他們背的書包是那種軍用挎包,好羨慕他們哦。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南陵人民從來都沒有忘記那里。我真心地祝愿“127”的老兵和他們的后代,身體健康!幸?鞓! |
|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