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消失的南陵記憶(三)——127軍醫院 |
||
![]() |
發起人:兵貴神速 回復數:112 瀏覽數:69386 最后更新:2017-1-6 10:52:58 by 李爭先 | 只看樓主 |
![]() 提起127,在南陵可說是家喻戶曉。隨著時間的流逝,連我們這一代人差不多都沒有什么印象了。記得讀書的時候,常常跑到127去玩,面對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不很多見的水泥路面,以及對部隊的憧憬,所以心里總有那么一些敬仰。 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是一個怎樣的一群人?答案我不知道。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準備了很久,可遲遲不敢動手。因為我確實不了解那段歷史,不知如何下筆,但是每去一次127,面對即將倒塌的營房,荒蕪的營區......我知道:歷史是不能等待的!——因為我們都將老去。 后來我查到原127老兵——黃貴琦寫的《情滿南陵路》。便決定:與其自己無病呻吟,倒不如全篇引用他的文章。他文章字里行間處處流露的對127的那種感情,那種愛,真不是我所能憑空想象的。 向127人致敬。! 情滿南陵路
南陵不僅是這些。今年6月26日,一個平凡而又炎熱的夏日,近百輛大小車順著高速、省道,沿著青弋江畔,匯聚同一個目標——南陵縣會議中心,參加一個重要活動——原127醫院老戰友慶祝醫院建院四十周年活動,探望第二故鄉的親人。 三百位老兵,相聚魂牽夢繞的故鄉 127醫院成立于 醫院撤消20年來,每年都有一些老戰友會故地重游!澳狭暝诰”網專門開辟了一個叫“127家園”專欄,每天都能在網上看到網友(也是戰友)的各種信息:回故鄉看到了什么;感悟;喜怒……,點擊率、關注度之高使這個網站知名度大大提升。一個老戰友來到了某個地方,那個地方總會搞一、兩次熱鬧的聚會,聚會的照片也以最快的速度上傳“南陵在線”。這些年來,許多老戰友陸續退休了,有的年事漸高活動不便走動也不容易了,但他們仍然自發地組織了兩次大聚會:2004年南京聚會、2006年北京聚會,每次聚會都超過200人!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北京一位老戰友提出:在醫院建院40周年的時候,要去第二故鄉搞一次大型紀念活動,組織老戰友們乘此機會回南陵看看。這一倡議,當即得到了許多老戰友的響應。幾位仍在皖南工作、生活的老戰友成立了“籌備小組”,以“南陵在線”為平臺發布活動籌備的信息,先后發了13個通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還成立了活動聯絡小組,負責本地區的通訊聯絡工作。幾十年了,要把400多位老戰友聯系到、通知到,談何容易!但是,憑著一股熱情,憑著127人特有的執著和對戰友對故鄉的依戀之情,硬是把90%以上的戰友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聯系上了,甚至通知到了在國外工作、生活的人!許多戰友在網上留言:我們期盼著“6.26”!我們期盼著和親人的相聚! 老領導來了。6位在醫院擔任過院長、政委的領導,如今年事已高,在家人、老伴的陪伴下來到了南陵。老院長單金坤是醫院最后一位院領導,醫院撤消后,他轉業到江蘇省中醫院,幾年前因患癌癥動了兩次大手術。這次,他不但自己來了,還帶來了女兒、女婿和外孫,幾乎全家出動。在會場上,他用飽含深情的聲音傾訴老戰友的心聲:“對南陵這個地方,值得我們留戀、回憶的太多了!我們永遠忘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忘不了老區人民對我們的厚愛!忘不了我們事業、愛情起步的小山崗!今天我們回來了,我們還會再回來的……”陶乃煌,全軍著名的醫學專家、醫院管理專家,今年89歲高齡。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是被作為“特殊”的身份 “下放” 來南陵的。那時,他才50歲不到,在那個物質匱乏,交通不便的地方,他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歲月。沒有埋怨,只有感恩;沒有忘記,只有懷念。從南京家中到南陵有兩個小時的路程,又值盛夏,聽到聚會的消息,他堅持報名要去!無論別人怎么勸說,他只有一句話:“乘我還能走動,一定要去看看127!”在戰友的攙扶下,他邁上了會議中心的20多個臺階,主席臺上的他,精氣神一點不差,2個多小時的會議一坐到底! 老專家們來了。曹國英、章冠東、陳祖榮……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風華正茂的他們,當年從南京的大醫院舉家遷到南陵,粗略估計,有近百位醫療骨干從南京、上海大醫院被抽調來南陵組建醫院,他們一呆就是20年。物質條件和南京等大城市相比,差異無法用文字表達!現代文明、文化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夢想!點過煤油燈、燒過柴火、自己養雞種菜……來127前,他們中有的已經是軍區總醫院、八一醫院的科主任、赫赫有名的教授了!對于當年的“苦”,他們很少提及,但一提到皖南部隊,有多少戰士被醫好了頑癥,皖南老百姓有多少人被他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他們充滿了自豪和幸福!今天,他們來到了當年生活過的故鄉,看到了當年的病人,白發、老淚、深情相擁,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然繞的歲月! 第二代、第三代來了!聽說要組織老戰友故地重游,許多當年在醫院小山崗上出生的第二代紛紛要求參加!一呼百應,第二代帶著他們的孩子一下子來了50多人!某部副參謀長陸軍是其中一個代表。他和妻子單立群、弟弟陸平都是在南陵出生的。當年,他們在附近山村小學的石凳上上過學,在老百姓家里搭過伙,小學到初中就沒有看過電視、電腦是什么樣!但是,他們依稀記得前輩們曾經淌過汗、流過血的第二故鄉!在聚會現場,他們和前輩們一樣激動,一樣流淚,一樣暢談!陸軍代表“127”的第二代在會上說:“我們是喝南陵水長大的,是在前輩們的奮斗精神哺育下成長的,我們要把“127”精神,把前輩們的作風發揚下去!” 聚會場景感天動地:上午好好的艷陽天,到了中午突然大雨傾盆!老戰友說,是我們感動了上帝!是127人讓老天也陪著流淚!誰參與了這場平凡而又普通的聚會,誰都會被感動!是老戰友們的情和愛,是人民軍隊大家庭的情和愛才有了這樣偉大的相聚! 這里,曾經發生過多少奇跡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許多人不理解:醫院撤了這么多年了,“127”人為什么還這樣戀情?是什么讓他們這樣動情?這么執著?這么向往?讓我們緩緩打開心中的記憶,慢慢傾聽他們對故鄉的傾訴,就不難找到答案了。 按照計劃,老戰友要回到縣城西約5里的地方——馬山嘴,參觀原127醫院舊址。1988年醫院移交地方后,南陵縣地方政府、當地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著這里的一草一木。醫院的大門依舊、圍墻依舊,一排排平房依舊,就連醫院病區的走廊還是20年前的樣子。陣雨中,戰友們有的打著傘,漫步在醫院的石板路上;有的坐在車上,讓車子慢慢緩行;有的干脆頂著風雨去尋找當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幾公里長的路,籃球場、水塘,都是我們親手修的,抬黃沙石頭、澆水泥路、平球場,我們在這里流過汗、流過血;那一排排參天梧桐、松柏、桂樹,是我們親手栽下的,如今醫院路兩邊、山坡上,房前屋后都是大樹環繞,綠化覆蓋率90%以上,仿佛置身于一個森林公園!為了栽這些樹,我們手上沒少起泡。在醫院中心地帶一塊洼地上,兩排平房靜靜地立那里,沒有一個人住,門前水塘里的水還是那樣清,房子周圍的翠竹還是那樣密,這個當年被戰友戲稱為“熊貓館”的地方是年輕護士們的單身宿舍,每個在這里生活過的人,都能說上一堆美麗動情的“故事”…… 幾個小時的故地重游,戰友們有看不完的“景”,說不完的話。雨水、淚水一起流淌,任思緒的閘門肆意流瀉。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這里的每條小道,走在上面是那么的親切,是啊,他(她)們最美好的昨天全都留在了這塊土地上。 醫院平凡,卻涌現了兩個不平凡的人物:“人民的好軍醫許競斌”“黨的好女兒唐祖貴”。稍微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這兩個全軍著名典型都出自這個醫院!度嗣袂熬》報在80年代前后不惜花大版篇幅,連續報道了他們的事跡,全國各大媒體也陸續作了宣傳。他們那種對黨和人民軍隊的厚愛,對部隊戰友和皖南人民的深情,至今讀來都令人感動,催人淚下。 醫院不大,卻做出了許多“大”的成果:斷指再接、摘除顱內動脈瘤、中西醫結合治療大面積燒傷……在那個不大講“科學”“專業”的年代,在那個山區小醫院,談不上什么醫療科研條件的地方,卻做成了那么多令全軍矚目的醫療科研業績,可見“127”人對事業的執著和用心。 平凡的醫院,不平凡的“127“人! 三件禮物 三顆心愿 我代表老戰友們向娘家人贈送三件禮物:第一件,是南京書畫家寫的命題對聯:青弋江水綿長流過千年江南,太白翁別詩繞音萬古江陵。第二故鄉南陵不僅山青水秀,也有人杰地靈,天藍水清的自然美與厚重的文化底蘊渾然一體,這件禮物代表我們老戰友對故鄉永遠懷念向往的心情;第二件,長安畫派著名畫家張靜先生畫的“雙駿圖”,一位老戰友花一萬元收藏在家里的,這次回故鄉特地獻了出來,并托一位書法家題了“夢牽故鄉四十年,原127醫院全體老戰友贈”,是老戰友們祝愿故鄉像駿馬一樣騰飛,建設得更加美好;第三件是幾位老戰友聯合出的一本畫冊,上面記錄她們在南陵近20年的生活足跡,記載了127醫院近40年的滄桑變化,收集了發生在這個醫院許多感人的故事和一個個鮮活人物:許競斌、唐祖貴以及許多普通醫生護士,《人民前線》《解放軍報》當年報道這些人物的剪輯……這件禮物意在表達感恩的心情:沒有南陵,沒有故鄉人民的厚愛,就沒有“127”老戰友的今天,是南陵這塊土地養育了“127”人,培育了“127”精神! 三件禮物,三顆心愿!紀念大會上,老戰友代表把禮物鄭重地送到參加會議的縣委向副書記手上,全場老戰友起立,會場上爆發經久不息的的掌聲……。 故鄉,張開雙臂迎親人 本來,這次紀念、探親活動是幾位熱心老戰友自發組織的,沒有驚動當地政府。就在“6.26”前一個月,縣委知道這件事后,馬上表態:我們要以滿腔熱情,高規格高水準接待原127醫院老戰友!于是,一個個動作,一件件實事出臺了: 縣委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縣委一位副書記掛帥協調領導,政府相關部門抽調人員參加。 剛落成的縣委會議中心,從來沒有用來接待過外人,縣里提出這一天什么活動都不搞,把會議中心留給紀念大會用,并作了周密部署?h委封書記因要到市里開會,特地委托縣委副書記向繼輝、縣委常委、縣政法委書記周衛華參加。向副書記代表全縣65萬人民歡迎“127”老戰友的到來,稱他們是“仍然是我們最親的人”。中午,剛落成的魯班國際大酒店擺滿了30桌宴席,縣委用全縣最高水平接待這些“老兵”。 從縣城到醫院舊址有一條廢棄路,已擱置多年沒有車子走了?紤]到這條路離醫院近,更重要的是當年老戰友門往返縣城走的就是這條路,于是,不考慮任何經濟回報,縣里決定花10多萬元把這條路重新修整! 一級警衛,特別接待!出動近百名警察維護交通秩序!從會議中心到沿途參觀的路線,再到醫院舊址,所有路口、道口都有警察指揮、維護秩序,疏導交通。從早晨6點到下午5點,警察們在雨中一蹲就是一天!據當地人介紹,這是南陵歷史上很少見過的接待!不明真相的人以為是上面來了什么大人物! …… 更讓人感動的是,當地群眾聽說原127醫院的親人們要回來了,有人帶著禮物來探望,有的一大早走幾十里的山路來到醫院;數百名當地群眾早早侯在醫院大門口,盼著車隊的到來,還有的跟著參觀的人群一個個尋找,就是為了能見到當年幫他們開刀的醫生和為他們日夜服務的護士。幾位當地的網友,扛著重重的照(攝)像設備,從早到晚,一直跟著這支特別的隊伍,記錄了一個個感人的場面。 讓我用“127家園”一位網友的一段感悟來結束這篇散記吧: 127,她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她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一個團隊和精神的象征!她雖然不定能載入史冊,但她卻讓人深深地回憶,永遠不能忘懷!而且,還成為127人傳幫帶后人的教科書。多少次、多少批故地重游,尋覓那早已遠去的蹤影,尋覓那幾十年的情結,追憶那昔日美麗的夢鄉! 127,你的戰友們為你而朝思暮想,為你而難眠,為你傷感流淚,為你歡樂微笑! 127,你是我們心中的圣地。S貴琦) 作者補記:黃貴琦,1970年12月入伍,先后任某工程團排長、副指導員、某分部新聞干事、127醫院干事, 1991年轉業至地方,先后任機關副科長、科長;機關黨委副書記;1996年任江蘇某房地產開發公司總經理;1997年創建了江蘇省華廈工程項目管理公司,目前是江蘇省著名工程咨詢企業。擔任該公司董事長的他,“6.26”攜同在127醫院生活工作過15年的夫人回南陵省親,深為感動,忙里偷閑寫下此文,獻給2009年建軍節。 |
|
![]() ![]() |
|
![]() 好像是這個咀
|
|
![]() 才疏學淺,對這段已被塵封的歷史,我實在是無法表述! 所以,接下來我就不狗尾續貂解說了,各位自己慢慢品味吧! |
|
![]() 天天聽你們講127 做為一個南陵人我竟然一點都不曉得 求同游 |
|
返回頂部↑ |